首页
活动报道
课程研究
教育科研
历史教学
信息融合
试卷习题
以史为镜
闽都史话
名师团队
教材与标准
课标解读和实践研究
教育感悟
课题研究
培训文稿
教学设计与案例
备课资源
初中教学和复习
高考专题复习
名师课堂(视频)
高考试卷
中考试卷
会考试卷
高三模拟卷
初中阶段试卷
高中模块试卷
习题试卷•旧课程
读史论丛
以史为镜
史事鉴析
历史人物
名城和古迹
音视频资料
文物保护
闽都史话
榕垣访胜
榕城俊杰
榕里艺文
榕乡风俗
三坊七巷
市名师工作室
省名师工作室
市工作室名师团队
省工作室名师团队
政策支持
朱熹与金门书院
二维码
309
发表时间:2016-05-12 17:31
作者:冯兵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1日 16版)
金门古称“浯洲”“仙洲”,简称“浯”,自五代时起即被划为泉州属地,辖于同安县。金门历史上曾有四大书院,先后为建于南宋的燕南书院、元代的金山书院和浯洲书院、清代的浯江书院。其中,至少有两座书院与朱熹有着直接的联系。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年称晦翁,又号考亭先生、云谷老人等,祖籍徽州婺源(现属江西),生于福建省尤溪县,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一生著述鸿富,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朱熹19岁进士及第后,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被授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1153)秋赴任,直至绍兴二十七年(1157)期满离开,前后有五年。在这期间,朱熹“以教养为先务”,积极兴办县学,并在民间创办书院,“选秀民充弟子员,一时从学者众。建经史阁,作教思堂,访求名士徐应中、王宾等以为表率,日与讲论正学”(《泉州府志•风俗》)。因此,经朱熹厉行风教之后,同安“士君子服习诗书,敦尚礼义,贤才奋兴,彬彬日盛”。由此“礼义风行,习俗淳厚。去数百年,邑人犹知敬信朱子之学”(《同安县志•旧志序》),从而一扫闽南民间迷信佛老、崇尚鬼神、鄙俗强悍以及“引伴为妻”的“奔竞薄恶”之风。
也正是在同安任上,朱熹曾渡海前去属于同安治下的金门视察和讲学,并建燕南书院,金门由此文教鼎盛,薪火相传,成为了人文毓秀之地,有“海滨邹鲁”之誉。据民国时期的《金门县志》记载:
《沧浯琐录》云:“朱子主邑簿,采风岛上,以礼导民,浯即被化,因立书院于燕南山,自后家弦户诵,优游正义,涵泳圣经,则风俗一丕变也。”又云:“燕南书院在浯洲,宋时建,今莫详其迹。”(旧志)按:“《同安县志》载朱熹以绍兴二十一年主簿兼治学事,五年秩满。则朱子观风过浯,当在此五年中。燕南即今太文山,俗呼燕龙,或岩龙,方音相合,今乃讹传为岩人矣。又按解智《孚济庙记》,朱文公簿邑时,有《次牧马王祠》诗,则文公确曾徜徉于太文山左右矣。太文即古燕南,是也。”
金门在民国前一直未曾设县,直到民国四年(1915)才正式设立县治。从《金门县志》中的描述来看,朱熹在任同安主簿期间确曾亲临“过化”金门,并因其影响而使得金门在宋以后文风蔚然,弦歌不绝,至明清两代已有进士47人,在这弹丸之地实属难得。所以《金门县志》又说:“昔朱子主同安簿,观风海上金门,亲沐教化,故文章气节,代有其人,而有明科目之盛,尤甲于上都。”从中可见朱熹对金门文教事业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但朱熹所主持创建的燕南书院,到明代文献《沧浯琐录》中其详址就已不可考,只能大体确定在古区村郊的燕南山,即今天的太文山上。而朱熹的《次牧马王祠》一诗也并不见于《朱子文集》等文献,如今已确定为一首佚诗。其诗曰:
此日观风海上驰,殷勤父老远追随。
野饶稻黍输王赋,地接扶桑拥帝基。
云树葱茏神女室,岗峦连抱圣侯祠。
黄昏更上灵山望,四际天光蘸碧漪。
从诗中所描述的风物来看,朱熹到过金门应属无疑。而燕南书院曾经的所在地太文山在明末曾建有一座太文岩寺,其前殿奉祀清水祖师,清朝时第三进辟为燕南书院遗址。后因太文岩寺地势险要,于1950年遭国民党驻军拆毁构筑工事,后又重建。重建后的太文岩寺中,燕南书院仍为其重要部分。该建筑采取三进两院设计,依旧以前殿为寺庙,后殿为书院,从中我们可大致想见金门曾经的文教盛况。
金门岛上与朱熹紧密相关的另一座书院则是浯江书院。当时清廷以金门岛孤悬海外,兵民杂处,恐不便于管理,遂移晋江县分驻安海通判到金门镇抚。乾隆四十五年(1780),官方又把金门通判移驻到同安县马家巷,新建通判衙署所需材料最初拟由金门旧署拆迁转运,但因梁木颓坏不敷使用而作罢。随后金门通判旧署为当地士绅黄汝试等人出资买下改成了书院,即今浯江书院,并在其中奉祀朱子、魁星、文昌帝君,同时配祀乡贤许升、吕大奎、林希元、王力行、丘葵、许獬等,此即为浯江书院中的朱子祠前身。
但第二年书院原址被征收为县丞衙署,于是官方另在西侧之义学原址重新辟建了浯江书院及朱子祠。该建筑群分为三进,前为仪门,中为讲堂,后为朱子祠,东西两廊各有学舍八间,祠后另有敬字亭。其中,朱子祠为三开间的歇山重檐规制,四面檐廊环绕,正前方设有月台以供接诏行礼之所,显得简朴却不失庄严。自此,浯江书院与朱子祠规模均被扩大,遂组成为一建筑群落。
从清道光年间再经民国迄今,浯江书院及朱子祠历经数次整修。除了朱子祠尚能保留传统形制与木构建筑外,其他的建筑皆已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复具有历史价值了,因此当局仅将原建筑群中的朱子祠选列为古迹。朱子祠中保有道光十八年(1838)福建兴泉永巡道、翰林院编修出身的倪琇撰写的《浯江书院膏火碑记》《捐克膏火芳名录》,大门上方悬有钱穆先生题写的“朱子祠”匾额,左右两壁也挂有钱先生所撰各五百字左右的“朱子生平”与“朱子学术”简介,目前均已成为重要文物。
朱夫子去今已有八百多年,但斯人虽逝,惠风长存,其思想与教化之德泽遍及海峡两岸,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文化纽带,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
文章分类:
历史人物
备课资源
名城和古迹